基于历史的同情—希腊难民专题

2016-08-17 14:45:29

次阅读


圣诞节是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,主要定于12月25日,东方教会则定于1月7日。圣诞树,圣诞火鸡,圣诞柴,冬青,槲寄生……这些都是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。

  圣诞节是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,主要定于12月25日,东方教会则定于1月7日。圣诞树,圣诞火鸡,圣诞柴,冬青,槲寄生……这些都是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。圣诞节的焦点在于与朋友和家庭一起欢度(在香港更盛行情侣间的庆祝,变相成为情人节),在欧美国家,常会于圣诞连假期间出现大规模、甚至全国性的返乡潮。不论是互赠礼物也好,还是亲友团聚也好,圣诞节的意义就在于爱的传递。

 

       在这个传递爱的日子里,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难民。最近一提到难民,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希腊。殊不知全球难民今年恐怕已经超过6000万了!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,希腊对难民的包容和同情,使作为途径国的希腊和难民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热词。身陷经济危机的希腊为何还愿意向难民伸出援手呢?其实这源自于希腊的迁徙史。希腊人也曾沦为难民。

       其实难民也是一种移民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希腊的移民(难民)史。在近15年里,希腊成为了移民接收地和永久的移民目的地。大多数的新移民来自中欧和东欧,而来自亚洲(尤其是伊拉克、巴基斯坦和印度)的人则迅速增加了非法入境人口总数。

       在过去,一系列复杂的力量推动着移民的迁入和迁出。历史上希腊曾发生过两次重大的移民潮。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。另一次发生在二战后。

       由于经济危机,在1890年到1914年间,希腊人口的近六分之一移居国外,主要目的国是美国和埃及。此次移民在一定意义上受到了希腊当局的鼓励,移民从某一程度上促进了希腊的国际收支平衡。强烈而持久的民族意识随着移民的涌入,促使目的国变得更加“希腊化”。

 

       二次世界大战后,很多希腊人迁移到北欧的工业化国家。1973和1980的石油危机造成了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和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下降,这反过来导致了北方各州出台限制性移民政策。

 

       在1950和1974年间,超过一百万的希腊人在这一次浪潮中迁移。大多数移民到西欧,美国,加拿大和澳大利亚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55-1973年间,德国有希腊移民603300人,澳大利亚的希腊移民有170700人,美国有124000人,加拿大有80200人。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希腊乡村,他们为国内和国际的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 

       1974年希腊恢复民主,1981年进入欧共体(EEC)。1974年至1985年,几乎一半的战后移民回到希腊。

       中国也曾三次大规模安置邻国难民,人数超800万之多。一、大唐安置投降的东突厥150万,尽显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仁爱之心。二、明朝接收西北难民和朝鲜、高丽、越南缅甸共计数百万难民。三、数十万蒙古部落土尔扈特反抗沙俄归顺清朝。

 

       闯关东、走西口、下南洋……中国也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难民潮。三大宗教和谐共存,56个民族同为一家,这都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包容。历史上每逢四邻战乱,中国都包容的接纳各国各族难民,才有今天的超级大国气象。

       今年1月至现在,有近16万难民滞留在希腊。国际援助组织雷声大雨点小,希腊的民间志愿者才是救助难民的中坚力量。来自各国移民组成的志愿者,与涌向希腊的各国难民在这里交汇,是谁再次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,难民的命运究竟掌握在哈迪斯手中,亦或是雅典娜?


The secret of change is to focus your energy.not on fighting the old,but on building the new—Socrates

改变的秘诀在于专注于建立新而不是抗争旧—苏格拉底

 

Never never give up——永不言弃